400-888-5135
光源顯色指數(shù)怎么理解?光源的顯色指數(shù),是指在待測光源照射下物體的顏色與在另一相近色溫的黑體或日光參照光源照射下物體顏色相符合的程度。顯色指數(shù)高,即光源的顯色性好;而顯色指數(shù)越低,即光源的顯色性不好。那么,光源顯色指數(shù)怎么測試?光源顯色指數(shù)與顯色性什么關系?本文為大家做了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光源的顯色性是表征在光源下物體顏色對人所產(chǎn)生的視覺效果。日光是最理想的光源,在日光下,物體顯現(xiàn)的顏色是最準確的顏色。以日光作標準(參考光源),將白熾燈、熒光燈等光源(待測光源)與其比較,顯示同色能力的強弱叫做該光源的顯色性。光源顯色性直接影響物體顏色的外貌。因此,正確的色彩評價與測量工作,對所采用的光源的顯色性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
定量評價某一光源顯色性的方法,首先要制定15種標準“測試色”樣品和一系列色溫(從1900~25000K)的參照光源。然后,分別計算在參照光源與待測光源下,“測試色”樣品的色度值,以及在二種光源下的色差值。最后,以色差值的大小,綜合得出一個衡量待測光源下物體的顏色與參照光源下物體的顏色相同程度的量值,這一量值就稱為光源的顯色指數(shù)。以日光為準,將其顯色指數(shù)定為100,其余光源的顯色指數(shù)均低于100。顯色指數(shù)用Ra表示,Ra值越大,光源的顯色性越好。
如果用不同光譜功率分布的光源去照明物體,一般來說,產(chǎn)生的顏色感覺是不一樣的。光源的這種決定被照物體顏色感覺的性質(zhì)稱為顯色性(或稱傳色性或演色性),它是照明光源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光譜功率分布的光源可以有相同的色表;但是,有相同色表的光源,它們的顯色性可能完全不同。只有將色表和顯色性兩者結(jié)合起來,才能全面地反映光源的顏色特性。
評價光源顯色性的方法可分為兩類:一是光譜帶法,另一是試驗色法。前者將待測光源的可見光部分的光譜功率分布分割成8~10個波帶,并逐一與顯色性好的基準光源相比較,由此來判斷顯色性的好壞;后者規(guī)定適當數(shù)目的物體色作為試驗色,從待測光源和基準光源分別照明時產(chǎn)生的色度差別,定量地測出待測光源的顯色性。CIE在1948年曾推薦過光譜帶法,至1955年才成立了顯色專業(yè)委員會。該委員會以各國的研究為基礎,規(guī)定試驗色法為評價光源顯色性的基本方法,并于1965年正式頒布。CIE于1974年又對其作了修訂。在對該方法進行介紹之前,先對試驗色、人眼的色適應現(xiàn)象、基準光源等加以說明。
由于同一個顏色樣品在不同的光源下可能使人眼產(chǎn)生不同的色彩感覺,而日光又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常見的光源。因此,可以用日光作為標準(參照光源),將白熾燈、熒光燈、鈉燈等人工光源(待測光源)與其比較,顯示同色能力的強弱叫做該人工光源的顯色性。
我國國家標準GB/T 5702-2003《光源顯色性評價方法》中規(guī)定用普朗克輻射體(色溫低于5000 K)和組合日光(色溫高于5000 K)做參照光源。為了檢驗物體在待測光源下所顯現(xiàn)的顏色與在參照光源下所顯現(xiàn)的顏色相符的程度,采用“一般顯色性指數(shù)”作為定量評價指標。顯色性指數(shù)最高為 100。顯色性指數(shù)的高低,就表示物體在待測光源下“變色”和“失真”的程度。例如,在日光下觀察一幅畫,然后拿到高壓汞燈下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某些顏色前后兩次觀察獲得的印象是不同的。如粉色變成了紫色,藍色變成了藍紫色。因此,在高壓汞燈下,物體失去了“真實”顏色。如果在黃色光的低壓鈉燈底下來觀察,則藍色會變成黑色,顏色失真更厲害,說明低壓鈉燈的顯色指數(shù)更低。光源的顯色性是由光源的光譜能量分布決定的。日光、白熾燈具有連續(xù)光譜,連續(xù)光譜的光源均有較好的顯色性。
光源的顯色性以一般顯色性指數(shù)Ra值區(qū)分:Ra值為100-75,顯色優(yōu)良;75-50,顯色一般;50以下,顯色性差。